美术教研室关于“课程建设”主题教研活动成功举办
日期:2024-05-24 16:01:36 发布人:公共艺术教学部


 《书法鉴赏》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我校的《书法鉴赏》课程整体设计应有别于专业书法专业院校的课程,通识课程教育需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根据考察我部该课程主讲

教师秦亚利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美术教研室决定于5月21日开展《书法鉴赏》课程建设主题活动,旨在通过教师授课、分享经验、互帮互助、共同研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方法革新。

活动伊始,秦亚利老师总结了目前《书法鉴赏》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教”的问题上主要问题为教材选用内容较局限、书法艺术所含历史及专业性理论较,在实践和理论的设计分布上待改善;在“学”的问题上主要问题为非专业、零基础的教学对象,在学习能力和兴趣上表现不一。

第二阶段,秦亚利老师就《书法鉴赏》——楷书赏析一课进行了5分钟的说课,通过讲述楷书书法的发展概况、文化背景、人物特点以及书法风格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楷书的基本知识和学会如何欣赏楷书作品。

第三阶段,教研室教师就本次说课进行点评,并就《书法鉴赏》面临的“教”与“学”的两个问题开展研讨,各抒己见。陈言老师提出:完善课程目标设计,在《书法鉴赏》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针对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应以兴趣目标为导向,增强学习兴趣,拓宽艺术视野;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目标为拓展,打开创新思维;以提高感受书法美、表现书法美、鉴赏书法美的能力目标为主体,提升人文素养;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高品质”的综合素质。

王迪老师讲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课堂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将《书法鉴赏》通识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结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问”“答”,做课堂的“主人”。

孙一菲老师指出:加强网络通识课建设,丰富教学方法。网络通识课程是将“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和“自主修学分系统”紧密结合的一站式学习体系。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对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许绍良老师补充:通过引入“名家名师”入课堂,丰富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提升了通识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程结构,让广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方式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授课,学习到更多更权威的通识性知识。

第四阶段,总结本次活动,提出构建“跨学科性、开发性、整合性、关联性”于一体的《书法鉴赏》“通识化”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次课程建设主题活动的举办,是一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观摩他人授课过程和方式的过程中,对所承担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同时通过本次活动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互帮互助、深入交流、共同进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发展。

核发:公共艺术教学部 收藏本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