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应注重研究“问题”
日期:2022-12-18 10:50:09 发布人:人事处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从研究自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出发,不断分析、探索与反思。立足校本生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是在做教育研究,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校本教研。
在平时教学中研究问题
对教师而言,提出一个教育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教育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就难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培养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发现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读”出问题。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打开思维、触发灵感,有时会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读书之后要认真思考,能够以更冷静的心态反思教育理念,以更敏锐的思维审视教育教学过程,以教育教学的眼光寻找差距和疑问,从而提出真实问题。
2.“挑”出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此,教师要学会请人挑毛病、提建议,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不顺、过渡不够自然、探究不够深入、训练不够到位的地方,需要听课教师提出更好的建议。通过别人的视角,审视与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拓宽教学思路,找到优化教学的路径。
3.“聊”出问题。 同事闲暇聊天时,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放松,不经意间很容易灵光一闪,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思维火花与教育智慧,从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互助交流中探究问题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构建教师教研集备共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探究、分享,教师通过建立协作平台,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共同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教研出成效,促进教学研究走上新台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主备教师要按照计划提前做好精心准备,集体研讨时思路要清晰,依据要合理,分析要透彻,听取建议时要真诚;集备小组要充分发扬民主,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在交流互动中拓展思路、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完善教学预案,这样的教学预案凝聚集体智慧,更有可借鉴性。
2.观课磨课。 同一个教研组内,相互观课、一起磨课,要成为自觉的意识与行动。观课教师要有对话意识、欣赏意识、交流意识、分享意识、援助意识,进入课堂后,要具备当事者(授课者)角色、参与者(学习者)角色、旁观者(观课者)角色。观课后,观课教师要与执教者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交流,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重构出更好的教学设计。而教研组教师一起分析教材、修改教案、推敲流程,或者将课堂“复盘重演”,融汇集体智慧,不断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打磨出高效的课堂。
3.同课异构。 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教研,便于相互借鉴,有利于共同提高。同课异构要单独备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教学风格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相同,教师们相互听课以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课堂的得失,探讨教学的体会,分享研究的经验,甚至可以探讨总结共同的教学模式,在交流中提炼、升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研水平,有利于形成教学个性。
4.沙龙研讨。 教师们自愿参加沙龙研讨,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自由发言,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探讨。在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中,教师们不拘形式地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可以使教师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认识,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5.专题研讨。 研究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实践中去解决,且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之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应着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教研员要深入了解教师平时教学的困惑与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与一线教师的对话交流,把问题转化为研讨专题,以问题来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
在课题研讨中研究问题
课题研究要避免“只抓两头不顾中间”,不能只顾“立项”和“结题”,忽视中间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环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要沉下心来,进行实实在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课题要基于问题。 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是课题产生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有真实的问题才有可研究的真课题。所以,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就应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选定课题开展研究。
其次,课题要研究问题。 课题研究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还要有研究意识。研究意识与研究思维,是课题组成员与实验班教师不可缺少的关键素养。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中来,又回到教育教学中去。任何脱离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双审视的眼睛,要经常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并把一个个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就是课题研究。
再其次,课题要解决问题。 课题立项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更好成长。课题组通常可采用围绕课题展示一两节课例的形式,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随后,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聚焦问题解决。
总之,课题研究应从教育教学中来,又回到教育教学中去,有效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研究问题
对教师而言,提出一个教育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教育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就难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培养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发现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读”出问题。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打开思维、触发灵感,有时会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读书之后要认真思考,能够以更冷静的心态反思教育理念,以更敏锐的思维审视教育教学过程,以教育教学的眼光寻找差距和疑问,从而提出真实问题。
2.“挑”出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此,教师要学会请人挑毛病、提建议,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不顺、过渡不够自然、探究不够深入、训练不够到位的地方,需要听课教师提出更好的建议。通过别人的视角,审视与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拓宽教学思路,找到优化教学的路径。
3.“聊”出问题。 同事闲暇聊天时,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放松,不经意间很容易灵光一闪,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细节,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思维火花与教育智慧,从而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互助交流中探究问题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构建教师教研集备共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探究、分享,教师通过建立协作平台,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共同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教研出成效,促进教学研究走上新台阶。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主备教师要按照计划提前做好精心准备,集体研讨时思路要清晰,依据要合理,分析要透彻,听取建议时要真诚;集备小组要充分发扬民主,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在交流互动中拓展思路、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完善教学预案,这样的教学预案凝聚集体智慧,更有可借鉴性。
2.观课磨课。 同一个教研组内,相互观课、一起磨课,要成为自觉的意识与行动。观课教师要有对话意识、欣赏意识、交流意识、分享意识、援助意识,进入课堂后,要具备当事者(授课者)角色、参与者(学习者)角色、旁观者(观课者)角色。观课后,观课教师要与执教者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交流,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重构出更好的教学设计。而教研组教师一起分析教材、修改教案、推敲流程,或者将课堂“复盘重演”,融汇集体智慧,不断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打磨出高效的课堂。
3.同课异构。 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教研,便于相互借鉴,有利于共同提高。同课异构要单独备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教学风格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相同,教师们相互听课以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课堂的得失,探讨教学的体会,分享研究的经验,甚至可以探讨总结共同的教学模式,在交流中提炼、升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研水平,有利于形成教学个性。
4.沙龙研讨。 教师们自愿参加沙龙研讨,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自由发言,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探讨。在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中,教师们不拘形式地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可以使教师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认识,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5.专题研讨。 研究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实践中去解决,且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之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应着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教研员要深入了解教师平时教学的困惑与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与一线教师的对话交流,把问题转化为研讨专题,以问题来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
在课题研讨中研究问题
课题研究要避免“只抓两头不顾中间”,不能只顾“立项”和“结题”,忽视中间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环节。每一个课题组成员要沉下心来,进行实实在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课题要基于问题。 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是课题产生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有真实的问题才有可研究的真课题。所以,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就应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选定课题开展研究。
其次,课题要研究问题。 课题研究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还要有研究意识。研究意识与研究思维,是课题组成员与实验班教师不可缺少的关键素养。课题研究从教育教学中来,又回到教育教学中去。任何脱离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双审视的眼睛,要经常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并把一个个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这就是课题研究。
再其次,课题要解决问题。 课题立项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更好成长。课题组通常可采用围绕课题展示一两节课例的形式,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随后,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聚焦问题解决。
总之,课题研究应从教育教学中来,又回到教育教学中去,有效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华忠
核发: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成为终身学习的老师
- 下一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